video
火炬开发区文化底蕴深厚,保留着众多的文物古迹和传统建筑。今天的《“百千万工程” 侨房新韵》系列报道,来看看火炬开发区如何推进侨房保育工作,讲好老旧侨房的故事。
火炬开发区联富社区泗门小区目前共有侨房12栋,多数都有着近百年的历史。2016年,小区居民洪仲宏对自己祖辈留下来的侨房进行了全面翻新。
火炬开发区联富社区泗门小区居民洪仲宏:“没有改过整体结构,从小住到大,是我爷爷留下来的,这个是历史建筑,要保留的。”
洪仲宏表示,虽然他在祖屋旁边重新建了一栋楼房,但也坚持要把这栋侨房保留下来,因为这里充满了他对故土的感情和回忆,他还教育自己的子女必须把祖辈留给他们的珍贵财富保护好。
去年9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来到泗门小区实地走访考察,围绕目前泗门小区乡村振兴的目标定位、如何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制定方案,其中侨房保护就是方案当中重要的一环。
火炬开发区联富社区泗门小区党支部委员洪桂华:“设想就是对碉楼进行设计、改造,未来会推动文旅化的特色路线,或者作为一些有特色的展览形式。”
碉楼是火炬开发区侨房的一种代表性建筑,在联富社区沙边小区,现有碉楼58座,其中有不可移动文物41座,公众碉楼炮楼6座,平均每7户就有碉楼一座。沙边的碉楼多数是和祖屋建在一起的,因此它们不仅仅是一座座抵御入侵的“堡垒”,还是沙边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对这些碉楼建立名册,摸清并掌握每一座碉楼的来历、主人、典故等史实,完善了第一手珍贵可靠的历史人文资料,并会定期进行安全检查、维护。
火炬开发区联富社区沙边小区民俗学者孙子明:“可不可以把沙边的碉楼作为一个旅游的景点来向大家推广、介绍,还有中山市第一个党组织成立旧址就是在沙边小学图书馆里面,现在是一个广东省红色旅游景点,如果结合旅游景点一起来打造,相信沙边旅游的资源是很丰富的。”
记者:李江涛 梁鑫
实习生:郑沣 谢铭
一审:刘莉云
二审:苏文颖
三审:蒙羿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