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五桂山深处,藏着一个“无废村庄”,村民将可回收垃圾收集起来,换成“碳币”,用于购买村内商铺的商品。垃圾换商品,能给村庄环境带来哪些变化?村民们反响如何?
在五桂山桂南村正在开展“居民产生-农场消纳”的“零厨余”大行动,居民用村里派发的堆肥桶收集每日产生的厨余垃圾,然后不定期将垃圾转移到农场厨余消纳场,每次转移居民均可获得“碳币”。据了解,农场引进的全自动堆肥反应器,经过7至14天最高可转化20吨肥料。
旗溪香草生活农场种植负责人张军龙:“我们是有机的生态农场,肥料来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肥料来源一般是农场自己的秸秆,不喂抗生素的马粪或者一些厨余,保证了肥料的安全性,通过这些生活类垃圾进行二次利用。”
不少村民已经养成厨余垃圾分类回收的习惯,更有一群在桂南村居住的年轻人将“无废”理念融入乡村文旅创业当中。从商铺装修、商品生产、销售包装都遵循绿色环保、循环利用。
不装商店负责人顾然:“大家看到的货架或者座椅,都是村子里的伙伴家里有些闲置物品,然后再经过改造就形成我们小店现在这样,因为我们后面是生态农场,我们的商品没有农药、化肥、除草剂,也会用酵素去做土壤的改良,是比较可持续的一种种植方式,我们尽量少点包装,或者很多产品都是‘散打’的这种方式。”
桂南村还成立了“旗溪无废低碳教育银行”,将“碳币”以虚拟和文创产品的形式,让游客也参与到“无废”行动当中。
五桂山街道桂南村第一书记谭彦:“我们的游客也好、村民也好,把可回收的物品、纸类、玻璃、金属、衣物,投到智能化回收的系统当中,用它的积分就可以兑换‘旗溪碳币’,分为线上和线下的,大家凭着这个‘碳币’可以在全村的商铺当中,作为优惠券、抵用券去使用。”
为推动“无废乡村”建设,桂南村规划建设资源回收系统、生态厕所、厨余堆肥等项目。目前正在规划利用村内公共空间,加装光伏发电系统,为多个“无废”项目提供清洁能源,实现“无废+低碳”的深度融合。而在村在的桂南学校,通过校园厨余堆肥、废品美术课、生态农耕教学等,深度建设“无废学校”。
中山市五桂山桂南学校办公室主任谢咏霖:“我们有个理念是‘万物皆可美术’,就是没有废弃的物品、没有没用的物品,只有放错位置的物品,会用各种各样的废弃材料去让孩子们进行创作,整个校园只有‘垃圾站’可以扔垃圾,教室里面所有的垃圾桶都撤下来,希望从源头上面进行固废的减量。”
记者:缪卓延 林泽伟
一审:杨启航
二审:苏文颖
三审:吴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