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象“耕”新。近日,南朗街道崖口村的千亩稻田迎来春耕插秧的黄金时节。村民们抢抓农时,在广袤的田野上播撒新一年的希望,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景正徐徐展开。
清晨,崖口村的稻田里一派繁忙景象。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整齐有序地插入水田,在朝阳下焕发勃勃生机。63岁的许阿姨和同伴在田间忙碌,已经有几十年耕作经验的她,见证了农业技术从纯手工到机械化、现代化的转变。
南朗街道崖口村村民许阿姨:“小时候,用禾桶甩手打稻,也使用过脚踩打谷机,经历过很多技术。30年前,人工插秧非常辛苦,需要弯腰操作。现在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舒服很多。”
今年崖口村计划种植优质水稻超2000亩,从育秧、插秧到收割全程机械化,既提升了效率,又保障了秧苗之间间距合理。
南朗街道崖口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谭锦锐:“以前插秧要插一个月,现在连续作业基本10天就能搞定,效率提高了三倍左右。每年都是清明前后插完。”
崖口杨家村生产队队长朱有基:“有农科所的技术人员过来指导种植,指导使用有机肥,减少化学剂的使用,达到绿色的标准。”
据了解,崖口村2000亩稻田年产量在300万斤左右。其中三分之二为村民的口粮,拿到市场销售的约100万斤。崖口大米是崖口村众多农副产品中一张金灿灿的“名片”。2022年,崖口村通过广东省首批天然富硒土地认定。不久前,“崖口富硒米”入选中山市十大标志农产品和首批“中山香农”区域品牌名录。如今崖口大米卖到20元一斤,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充实了村民的“钱袋子”。
谭锦锐:“很抢手的,崖口村的水质比较好,因为大多数都是山水,也就是现在看到的那几座山流下来的水。”
记者肖湘湘:“作为珠三角地区农耕文化保留比较完整的村落之一,崖口村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巧妙地将传统农耕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春耕期间,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赏‘千亩稻田铺新绿’的壮观景象。”
深圳游客张先生:“看到他们在插秧,田园广阔,心情很好,心门一下就打开了,回归田园生活,回归大自然。”
吉林游客刘阿姨:“我们从吉林来到崖口村旅游,三个东北人,没想到这个地方这么美丽。”
上周末,崖口村还开展了一场农耕体验活动,一群“小农民”走进田间地头学习插秧育苗,“沉浸式”体验农耕劳作,活动吸引了25对亲子家庭参加,实现了传统农耕与文旅融合,有效带动村民创业就业,增加收入。
谭锦锐:“中山市不少机构组织学生来看插秧和教孩子插秧,体会农民的辛苦,学会珍惜粮食。来组织活动的人比以前多,因为宣传做得比较好。”
记者:肖湘湘、张智凯
一审:杨启航
二审:李紫昭
三审:苏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