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中山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同意将谭锦鹍等13名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深入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议案》作为大会议案。
议案指出,今年是省委部署的“实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关键之年。当前,中山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优化改善,但与省委、市委提出的目标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
中山市人大代表谭锦鹍:“我觉得应该往老百姓需求的、有功能性的方面去打造,例如村庄里面的停车位,在农村已经变成了停车难的问题,这些也有待我们规划部门提前做好规划。”
议案建议,要切实将优化人居环境规划纳入市“十五五”规划纲要,建立健全的长效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属地负责、统筹兼顾”原则,全面深入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同时,要推广建设具有“香山古韵”和“岐水流芳”等地域特色的农村住房,高质量推进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并打造凸显“人文湾区”深厚底蕴的城市风貌,全面推进绿美中山生态建设。
谭锦鹍:“人居环境整治不仅仅是做卫生,应该通过全方位的工作深入提升。例如,环五桂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和‘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都是需要针对我们当地特色,带有我们当地文化,去打造、整治、提升。”
市人大代表、中山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梁静雯也参与提出了此次的大会议案。她表示,当前,中山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但对照省委"百千万工程"要求和群众期待,仍存在历史违建存量大、农房风貌缺乏特色、绿美生态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中山市人大代表梁静雯:“作为长期扎根中山的美术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人居环境是城市美学的重要载体,中山作为香山文化发源地,应该在人居环境治理中彰显‘香山古韵’的独特美学价值。”
针对中山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存在的不足,她建议,要以艺术思维优化空间规划,在十五五规划中系统布局岭南水乡建筑风貌,同时,在农房改造中植入岐江文脉元素。
梁静雯:“要构建生态美学评价体系,将桥下空间等灰色地带转化为城市艺术长廊,把绿化美化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场景,打造湾区人文之城标杆。”
记者:梁景文 关志敏
编辑:古淑雯
二审:牛宇华
三婶:苏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