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深耕教育一线20余年的全国人大代表赵桂枝准备了两份沉甸甸的建议。从“双减”背景下的课后服务创新到教师评价体系改革,从破解教育资源配置难题到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这位来自中山的教育工作者以系统性思维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三载履职路,全国人大代表赵桂枝累计向大会提交了13个建议,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均有覆盖。今年,她将带着5个精心打磨的建议奔赴会场,其中聚焦教育话题的两件建议中,《关于创新校内课后服务模式 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建议》直指当前教育领域的痛点难点。
全国人大代表赵桂枝:“通过调研发现学校在落实‘双减’要求的时候,开展校内课后服务过程当中遇到了两个堵点。一个是薄弱学校资源有限,很难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类的活动。二是有一些学校师资可能有限,也比较难提供足够的教师参与校内课后服务。”
针对薄弱学校资源不足、师资短缺等现实困境,赵桂枝提出建立校外机构与学校、教师之间利益关联的切断机制,同时构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长效机制。她例举了中山先行先试“自主淘宝式”模式,打破了地域限制,通过建立“课程超市”,打造便捷、高效、选择多样的服务平台,让学生和家长能自主选择多样化的课后服务课程。这一创新做法在《中国教育报》进行了专题报道。
赵桂枝:“目前全市有301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已经全面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96.4%的家长对孩子参加的课后服务总体评价是满意的。这种创新机制不仅有效缓解了学校的压力,更推动了校外培训机构从无序竞争转向良性发展,在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集中调研会上,中山经验获得全省推广。”
在另一份《关于创新教师评价机制 促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建议》中,赵桂枝列举了中山创新推出的“学生和家长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形象评价”。这一做法在实验学校应用实践中,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该评价满意度颇高,评价结果对教师教育行为的改进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记者:朱文佳 林泽伟
一审:古淑雯
二审:牛宇华
三审:蒙羿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