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推动“百千万工程”在基层落地见效,离不开高水平的智力支撑。今天(2月25日),市“百千万工程”第二批专家智库聘任会暨专家交流研讨会召开,30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获聘上任,13家单位获聘为智库单位。
30名专家中,既有深耕产业研究的镇域经济类顾问,也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致力产学研融合发展的专家学者。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深耕农业领域多年的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创新中心主任杨慧荣表示,中山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以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为特征,突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
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创新中心主任杨慧荣:“因为农业是一个传统的产业,如果要实现它的新质生产力,必须要有科技的助力。”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农艺学教授张玉山表示,中山地块小,在利用科技手段赋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因地制宜。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农艺学教授、博士张玉山:“针对我们中山地块比较小的情况,我们可以考虑引进像日本的一些小型的农机,考虑派一些人到日本参观,或者把这个机械引到我们国内,这样就可以大大提升我们南方农业的机械化水平。”
张玉山还表示,食品安全的源头在土壤,如何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是真正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张玉山:“怎么样从源头上来保证我们种出的农作物和蔬菜水果是安全的,现在就是要针对我们的土壤进行改良,我们中山市也在大力推进使用有机肥,并倡导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这个就对土壤改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大家也知道,它会大大增加农民的成本,可能还要出台一些政策或者是政府给予一些补贴。”
杨慧荣认为,除了关注土地问题外,还要培育好“新农人”,这样才能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创新中心主任杨慧荣:“在新型农民的培训这一块,我们学校可以培养一些在农业领域的优秀学生,能够真正地导入到我们的这个产业中来,来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后备的力量,真正起到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有专家表示,农民是农村的主体,要让农民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唱主角”。
中山市社会建设研究院院长匡和平:“让农民形成内在的共识非常重要,还有外在的约束,比如村规民约,我们不能只是挂在墙上,一定要留在老百姓的心里,那么有什么方法,如果你可以凝聚共识就好办了,内在和外在一起加强,才能够使得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出现新的局面。”
据介绍,2023年10月,中山智库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中山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智慧大脑”。下一步,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决策咨询专班还将进一步发挥好参谋辅政职能,在推动智库参与调查研究、项目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中山实施“百千万工程”提供更多金点子。
记者:高力 吴耀华
一审:古淑雯
二审:牛宇华
三审:蒙羿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