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中山公布了2023年全市“工改”工作成效

2023年12月28日

12月28日上午,中山召开2023年度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暨水污染治理两大攻坚战总结大会。大会现场,中山公布了2023年全市“工改”工作成效。

自“工改”攻坚战开展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念好“谈、移、拆、建、引”五字经,蹚出了具有中山特色的“工改”之路。截至目前,已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 3.3万亩,完成规划报建建筑面积超2461 万平方米、施工报建建筑面积超1768万平方米、规划验收建筑面积超 400万平方米;新招引企业258家、服务本土企业357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近940亿元。“工改”成效显著、大势已成,为中山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工改”成绩来之不易,靠的是市委、市政府的高位统筹,靠的是市人大的依法监督、市政协的建言献策,靠的是全市各部门、各镇街的合力攻坚,靠的是社会各界人士、企业家和群众的鼎力支持。

两年前,我们面临的是中山转型发展之危:产业空间严重不足,全市新增产业用地每年不足600亩;土地碎片化问题突出,已出让土地中5亩/宗以下地块占比超50%;土地利用效率低,11.2万亩单层锌铁棚厂房平均容积率不足0.65;水源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工业投资连续多年珠三角垫底,GDP 先后被周边城市赶超,社会发展信心不足。

中山“工改”,势在必行!不改,深中通道只会沦为“深中过道”;不改,难以扛起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使命任务;不改,中山高质量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面对发展之困、落后之危,中山坚持以真理之光照亮前路,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东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指示精神,审时度势、果敢抉择,矢志战“工改”、创新破困局,勇做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探索者和践行者。

两年来,我们坚持全盘统筹,高规格成立“工改”指挥部、打造市镇两级“一把手”工程;市人大首次立法支持,市政协、退休老干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社会团体纷纷出谋划策,市直各部门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坚决为制造业当家腾出广阔空间。我们坚持改革破题,以全盘谋划、技术审查和集体决策“三个靠前”为指导,推行容缺受理、提前预审,压缩审批步骤,推动审批流程再造。我们坚持创新突围,立足中山实际,淘汰市镇两级制定的不合时宜政策,探索出台更加科学、更加有力的“工改”新政。我们坚持问计于民,直扑一线,面向全市22个镇街开展解剖式深调研,用心用情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我们坚持协同推进,果断淘汰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的“小散乱污”企业,为“百千万工程”、治水攻坚等贡献“工改”力量。

通过“工改”,低效用地拓出“新天地”。以创新突破,探索“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挂账收储+异地代建”“综合整治+三生共融”等10种改造模式,推动“工改”拆除整理项目1142个,其中千亩以上2个、500亩以上4个、100亩以上66个。以“工改”蓄势,整备十大主题产业园内低效用地超1.5万亩(今年9600亩),为产业发展腾出优质空间;推动52个“工改”基础设施项目动工建设,总投资超331.72亿元;推动西环高速、孙中山故居周边路网工程、大涌华星南路南段等多个道路项目建成通车,南三公路(南头至黄圃段)快速化改造工程、坦神北路工程主线通车,10个供电项目顺利投产,为现代化、高标准园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工改”,项目落地跑出“新速度”。以政策为支撑,进一步为改造主体松绑解困,清理113项不合时宜政策,出台涵盖综合指引、国土规划等7大类政策指引83项,政策体系从“1+1+N”迭代到“3+N”,“工改”厂房自持比例从51%下调至20%、厂房限高从50米调整为70米、容积率从最高3.5调整为4.0,创新分割出售、“房开计税”等模式,极大激发改造热情。以资金为纽带,完善“工改”基金、“周转金+N”等资金支持体系,搭建政银企三方合作平台,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工改”项目。通过发放周转金、贴息补助、整合改造奖励资金,为翠亨新区深南电、东凤同安北片区等17个项目注入资金“活水”,有效缓解前期土地整备资金压力,促进项目快速投产达效。以审批为抓手,2022年出台《中山市“工改”项目审批提速实施方案》,落实5大方面27个事项 39条改革措施,通过全盘谋划、技术联审、联席决策“三个靠前”再造审批流程,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查,推动“工改”审批提速从“压时长”的1.0版迭代为“优流程”的2.0版。2023年出台《中山市进一步优化“工改”审批机制实施方案》,探索集中审核、集中审议、分批集中审签“三个集中”审批模式,以专员、专班、专线“三专机制”保障“工改”审批“一竿子插到底”,推动“工改”审批模式由“放事权”的3.0版升级为“信任审”的4.0版、蝶变为“集中批”的5.0版。“工改”以来,全市累计批复改造方案198个,涉及用地面积11156.12亩,投资额约508.5亿元。

通过“工改”,产业升级喜迎“新突破”。以招大引强为目标,搭建招商信息平台,发布“工改”产业园项目63个,挂榜招商项目86个、地块信息180个、厂房资源127个,实现挂榜招商。成功举办招商引资工作推进会暨“工改”产业园招商大会,正式发布“工改”招商政策,成功签约3大类36个项目、用地面积达2359亩,投资额超209亿元。以助力“技改”为方向,大力推动“工改”“技改”双管齐下,“工改”发力促企业“技改”升级,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活强劲引擎。如华帝股份借力“工改”,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华帝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园项目,加速企业迭代升级。

通过“工改”,城乡发展绘就“新图景”。以“工改”赋能乡村振兴,采取产权物业与货币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土地收储补偿,支持“工改”配建产权物业由村集体长期持有,保障改造主体合法权益与长远收益,多个改造项目集体物业价值提升6倍以上,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4.3万元。以执法助力社会治理,妥善处理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涉“工改”行政复议、民事诉讼案件,帮助村集体收回长租期、低租金土地;清理“小散乱污”企业,拆除违法建设和危旧厂房物业459宗,依法查处落后产能企业139家、违反环境法律法规企业21家。以生态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利用“工改”腾出的宝贵空间,规划建设25个环保共性产业园,超2500家污染企业将实现“园区集聚、统一治污、产业提升”,减少废水排污口约150个,减少COD排放量约720吨/年。

通过“工改”,服务保障释放“新效能”。以信息化为依托,搭建工改通、看地云等多个数字平台,发布81个腾挪园项目招商信息,609家企业完成搬迁安置,发放腾挪安置补贴金额1877万元;调查服务涉改企业超2000家,采取服务措施80余条,确保“工改”就业情况整体稳定。以宣传聚合力,对内印发《工改快报》25期、《工改专报》14期、《工改选萃》24期;对外加强与各大主流媒体合作,开设《宏论工改》《策论工改》、“南方深读”等专栏,发布“工改”相关报道1700余篇;央媒聚焦中山“工改”,人民网、新华网、《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相继推出重磅报道,《新闻联播》一线调研栏目播出“工改”报道,引发全网“刷屏”效应。

成绩固然令人欢欣鼓舞,但仍有一些制约“工改”的难题亟待解答,需要全体上下再接再厉、勠力同心、砥砺前行。

一是政策红利释放力度还需加大。国家和省“三旧”政策仍在不断调整,可借鉴的经验越来越少,现有“工改”政策还需要结合实际,紧跟上级政策调整步伐;镇街政府土地收储资金不足,改造主体融资越发艰难,奖补资金杠杆作用没有完全发挥,还不能更好地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工改”;再加上现有政策体系庞大、条目众多、专业性强,改造群体人多面广,“工改”政策宣贯工作还任重道远。

二是园区建设和利益平衡还需发力。“工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园区承载力和整体形象不尽人意;因对低效用地上原有建筑物赔偿标准等存在分歧,行政复议、民事诉讼呈增多趋势。

三是各项工作协同推进还需抓紧。“工改”虽然与治水、招商等重点和中心工作建立了对接机制,但在整体规划、数据共享、项目建设、产业引进、生态修复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如何通过“工改”带动,协同我市各项重点和中心工作,以“强、美、治”为目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仍是“工改”须努力的方向。

路遥而不坠其志,行远而不改初衷。“工改”是关乎发展格局、未来出路的系统性大变革,但正确的路通常艰难,难走的路从不拥挤,打赢打好“工改”攻坚战还需全市上下众志成城、铆足干劲,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战略定力,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强大信心,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胆气魄力,用“工改”擘画出中山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轮廓,向着再造一个新中山奋勇进军!

当前,中山迎来新一轮历史发展机遇,“工改”作为中山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实施“百千万工程”必须落好的关键一子、高质量发展的胜负手,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工改”之路就抓紧干,以圆满完成既定任务为目标,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工改”道路上的形势变化,确保“工改”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为中山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当家奠定坚实基础。所以,我们要科学研判、准确定位,笃行不辍于再造一个新中山的光荣远征。

2024年是站在两年坚实基础上的冲刺之年,经市委、市政府通盘考虑、审慎研究,定下了确保1.7万亩、力争2万亩的全年工作任务。我们要紧盯新一年既定目标,笃定信心、稳中求进,高质高效落实举措,不折不扣完成任务。坚持以“工改”带动土地连片收储,把牢“工改工”方向,为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当家提供强有力的空间要素保障。所以,我们要锚定目标、奋勇争先,聚势谋新于攻坚再发力、增量更给力的空间大变革。

政策创新是引领“工改”的最大动力,要坚持以政策为着力点、发力点,紧跟国家及省的政策步伐,对现行“工改”政策进行评估与优化,打好政策“补丁”,确保政策落地;建立健全“政府贴息、银行让利、租赁补贴、风险共担”的金融政策;构建“学习+宣传+贯彻”全流程机制,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对象化的政策宣传,大力提高“工改”积极性。审批流程的改革突破是“工改”提质增效的关键一招,要以《中山市进一步优化“工改”审批机制实施方案》出台为抓手,推动审批由“一箩筐事项”进阶到“一揽子方案”。做好项目动态监管,坚决防范套用“三旧”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却未实际实施改造、超范围使用专项资金、审核各类奖补标准把控不到位等问题,构建市场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互为支撑的协同监管格局,切实管出效率、管出活力。所以,我们要创新突破、改革突围,持之以恒于打造湾区审批效率最高、服务企业效能最好的营商环境。

技术改造是保持制造业旺盛生命力的核心密码,要依托“工改”改出的增量空间,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为制造业当家夯基固本。招商引资是赋能“工改”的“源头活水”,要配合市招商指挥部,加大招商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工改”大数据、“看地云”和“工改”招商等平台优势,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用好招商“头雁效应”,趁热打铁、乘势而上,坚持“以地招商”和“以房招商”相结合,共同携手为中山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产业支撑。所以,我们要招大引强、培大育强,勇往直前于拓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落地空间。

基础设施建设是“工改”项目落地的重要保障,要推动市镇两级协同发力,加快园区路网、供电、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连点成片、连线成面,促进产城融合,确保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群众工作的好坏是“工改”成败的关键。要做好镇街综合执法指引,上门服务、宣传普法,刚柔并济加大“两违”整治力度,最大限度争取群众理解和支持。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做好“工改”示范项目建设,为全市“工改”工作提供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模式和经验,打造对外宣传窗口,扩大中山“工改”影响力、辐射力。所以,我们要精益求精、用心服务,倾心尽力于树立质量过硬、成效突出、惠及大家的中山“工改”金字招牌。

围绕省委“1310”部署和“百千万工程”具体要求,把“工改”融入到我市“大兵团”作战的系统工程之中,协同我市转作风和治水两大攻坚战,在“工改”中担当作为、砥砺前行。以“工改”强镇兴村,促进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对标对表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建设“一点两地”总要求,用“工改”助力中山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愈发顺畅。所以,我们要围绕中心、同频共振,协同共促于产业兴旺、和美城乡、物阜民丰的现代版中山锦绣画卷。


一审:杨启航

二审:苏文颖

三审:李志行



广告联系电话:0760-23321128、0760-23321266

新闻报料:114、13928182333    虚假新闻举报电话:0760-86939360    邮箱:zbs2021@zsbtv.com.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60-86939360    举报邮箱:jubao@12377.cn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20016号  粤ICP备19057445号  Copyright © zsbtv.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