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匏安是中国华南地区新文化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面对蒋介石亲自写下的劝降信,他不为所动,选择慷慨赴死,他就义时只有35岁。
杨匏安是香山县南屏北山村人,他出生在一个破落的茶商家庭,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
记者张媛媛:“杨匏安的母亲陈智出身于华侨官宦之家,有非常好的国学素养,左右手都能写出一手好字,陈智一生育有9个子女,只有杨匏安存活了下来,所以对他特别疼爱,从小就教他诗词歌赋,杨匏安十岁的时候就能作诗。”
18岁那年,杨匏安东渡日本横滨求学,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日文译著,思想逐渐进步。回国后,他成为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他在《广东中华新报》连载19天《马克思主义》等文章。1921年,杨匏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早期广东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之一。当时全党只有50多名党员。他编译了20多万字的《西洋史要》,开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的先河。
杨匏安当时一个月的薪金有300多块大洋,他把绝大部分钱财都交给中国共产党作活动经费,所以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很清贫,家人必须去做工才能勉强度日。即便是在狱中,杨匏安还嘱咐家人要依靠缝纫机自力更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常瑞卿说:“周恩来总理就曾经多次提到杨匏安的事迹,赞扬他的品德,说他为官清廉,一丝不苟,堪称为楷模。”
国共合作失败之后,由于叛徒的出卖,杨匏安被捕,蒋介石曾九次派人劝降,甚至还亲自致电和书信给杨匏安,但都遭到了严词拒绝。后来被蒋介石下令就地秘密处决,就义前夕,杨匏安写下《死前一夕作示狱友》勉励难友坚持斗争。
记者:张媛媛
一审:杨启航
二审:苏文颖
三审:张建伟